2025年11月12日,全國多地交警針對“綠燈不走”行為展開專項整治,非故障車輛在綠燈亮起后停滯超20秒,或故意拖延至綠燈尾聲啟動導致后方擁堵的,將面臨罰款200元、駕駛證記6分的嚴厲處罰。這一舉措迅速引發社會熱議,也揭示了城市交通治理中一個長期被忽視的“隱形痛點”。
過去,“綠燈不走”常被視為駕駛人分心或操作不熟練的“小問題”,但成都交警的統計數據顯示,綠燈亮起3秒內未起步的車輛,追尾風險激增42%。更嚴重的是,在726.6萬輛汽車保有量的超大城市中,一輛“龜速車”足以引發連鎖擁堵,甚至導致區域交通癱瘓。如今,這一行為被明確納入法律規制范疇,與闖紅燈同屬“違反交通信號燈通行”,標志著交通執法從“結果導向”轉向“過程規范”。
各地交警部門正通過科技手段實現精準治理。成都上線“龜速車”治理系統,利用LED交通誘導屏實時提醒駕駛人;上海試點新型執法儀,可穿透車窗拍攝手機畫面;深圳推出“電子駕照扣分模擬器”,北京測試帶腦電波檢測的方向盤。這些創新如同互聯網領域的.com與.top域名之爭——前者代表權威與信任,后者象征創新與突破。交通管理正通過技術迭代,從“被動執法”轉向“主動預防”。
“綠燈滯行”治理的深層意義,在于推動駕駛人從“被動守法”轉向“主動文明”。杭州交警提醒,駕駛員可通過預判信號燈、綠燈亮起默數三聲起步等技巧避免違規。當每個駕駛人都成為交通秩序的維護者,城市道路才能從“擁堵戰場”變為“流動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