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媽媽懵了,女兒月花五千買“秒回師”,
陳阿姨住在杭州,她女兒是零零后,每月掙九千塊錢,平時吃住都在家里,最近陳阿姨發現女兒每個月固定花掉五千塊,用來買一種叫“秒回師”的服務,這種服務不是找人陪著吃飯,也不是談對象,就是發消息過去對方馬上回復,打電話也接,視頻也愿意開,聊的全是工作上的煩心事兒、朋友之間鬧別扭、在家沒話說這些事,兩個人從來不見面,也不往感情方面發展。
有人覺得這挺正常,小玥說現在年輕人壓力大,上班累,朋友散,回家沒人認真聽你說話,爸媽總說多吃點別想太多,這些話其實沒用,找個陌生人聊天,說什么都不怕被罵,也不會被管,還能馬上回應,其實是在買那種被聽見的感覺,這不是矯情,是真的需要。
有人覺得這樣做不太對勁,修齊直接說這等于花錢買份假裝的親密關系,五千塊占了他工資的一大半,確實有點夸張,其實問題不是沒人回復消息,而是他不太會處理自己的情緒,與其花錢找外人幫忙,不如去找個心理咨詢師聊一聊,或者跟家里人坐下來好好談一次,花錢并不能填補內心的空虛。
這個事情背后其實挺復雜,從技術上說,這種服務是靠人工智能分配真實的人來回應,屬于情緒外包這個行業,2024年這類市場規模已經有三百八十億了,在文化方面,零零后從小競爭壓力大,信任感不高,面對面交流容易感到累,反而覺得花錢找人說話更安全,因為不用負責任,對方也不會批評你,在家庭里,陳阿姨覺得管吃管住就算盡到責任,可女兒早就預料到說了也沒用,干脆就不說。
有意思的是,今年人社部剛發布文件,提到數字陪伴要不要納入支持體系的問題,但沒給明確答案,抖音上秒回師這個話題有二十多億播放量,其中最高贊的一條評論說,有人每月花三百塊錢,就為了聽一個人說"你今天一定很累吧",這句話比媽媽說一百句別太拼了更讓人感到真實。
這件事很難簡單用好壞來評判,它像一面鏡子,照出年輕人在現實中找不到出路的時候,只能花錢買一點情緒上的緩沖,他們花的錢確實有點多,但背后的孤獨感,可能比金錢還要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