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的英國男子杰克·史蒂文斯通過每晚4小時翻找商店垃圾桶,每月可獲得約600英鎊(約5600元人民幣)收益,包括轉售撿到的奢侈品及節省食品開支。其最珍貴發現包括價值1500英鎊的Gucci包、一戰時期金屬盒和多件古董珠寶,并租用倉庫存放收獲物。早已超越了賺外快的意義。
杰克的“好運”并非個例,越來越多英國博主曬出垃圾桶里的全新商品,從電子產品到高端服飾應有盡有。這背后,是部分企業對資源的漠視——明明符合使用標準的物品,因庫存管理不當、追求“新品迭代”等原因被輕易丟棄,違背了“廢物減量、優先再利用”的 waste hierarchy 原則。更諷刺的是,英國已出臺2025年新職場回收法規,要求企業分類處理垃圾、提高回收利用率,甚至通過提高 landfill 稅率倒逼減排,但顯然仍有商家未能履行責任,讓“合規”淪為紙面要求。
有人將杰克的行為視為“投機”,卻忽略了其行為的警示價值。英國法律雖未明確禁止公共區域的“垃圾桶尋寶”,但也折射出資源回收體系的漏洞——當完好物品需要靠個人翻找才能重獲價值,恰恰說明企業的廢物處理機制存在嚴重缺陷。640萬噸家庭食物浪費、數十億美元潛在價值的商品被丟棄,這些數字的背后,是環境壓力的劇增和資源的雙重浪費。
杰克直言“難理解商店丟棄完好物品的行為”,這聲疑問值得所有企業深思。減少浪費從不是單一群體的責任,商家應優化庫存管理、建立余量捐贈機制,將符合標準的閑置物品流向需要的人;而新法規的落地更需剛性執行,讓浪費行為付出應有代價。畢竟,當“垃圾桶尋寶”成為一種現象,不是因為“寶藏”太多,而是因為浪費太甚。珍惜資源、物盡其用,才是比“尋寶”更該被推崇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