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一個多月,幾乎是緊接國慶檔起步的今年雙11大促已經結束。
11月14日午夜,京東、天貓等多家電商平臺的雙11大促畫上句號。雖然對于最終的消費數字依舊保持沉默,但增長是它們各自戰報的共同主題。
越來越長的周期,已經讓走到第17年的雙11大促日漸平淡,不再是熬夜拼手速的消費狂歡,但低價永遠是它永恒不變的主題。不過電商平臺的雙11大戰,已經不只是低價比拼,而是成為一場交織著平臺生態、AI技術與消費體驗的綜合較量。
增長在繼續
從各家披露的戰報來看,今年雙11增長在繼續。
11月15日凌晨,天貓宣布今年雙11實現四年來最好增長,將近600個品牌成交破億,88VIP會員日均下單購買人數同比增長31%。同樣在11月14日收官的京東則宣布,截至11月11日23:59,其今年雙11大促成交額再創新高,下單用戶數增長40%,訂單量增長近60%。
抖音電商11月1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9日至11月11日,其平臺上有6.7萬個品牌銷售額同比翻倍,超過10萬商家直播銷售額同比翻倍。同日蘇寧易購發布的消費洞察顯示,10月9日至11月12日,在縣域市場,其雙11銷售規模同比增長48%。
而從宏觀來看,據星圖數據發布的《2025年雙十一全網銷售數據解讀報告》顯示,2025年“雙11”購物節期間(10月7日—11月11日),綜合電商、即時零售及社區團購的全網電商銷售額約1.7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4.2%。
除了戰線越拉越長外,雙11的戰場也越來越寬。電商平臺們的生態協同能力遭遇考驗,今年首次全面參戰雙11的即時零售就是一個縮影。
在各家電商平臺的戰報中,即時零售都增量亮眼。今年雙11,淘寶閃購零售訂單同比增長超2倍,天貓品牌即時零售日均訂單環比9月增長198%;京東外賣則宣布已入駐超200萬家品質餐廳,合作的TOP300餐飲品牌在雙11期間日均訂單量較外賣上線首月增長13倍;美團閃購的數據則顯示,自10月31日至11月11日,其近400個品類銷量同比增長超100%,用戶人均消費金額增長近30%。
需要提及的是,今年雙11期間,餓了么改名淘寶閃購的傳聞引發外界關注。本報記者此前也觀察到,淘寶閃購已經有了自己專屬的騎士服裝。不過餓了么相關人士已對《華夏時報》記者否認了改名消息,但其也表示兩邊如何融合目前還在討論中。有意思的是,11月14日美團外賣官方還在社交平臺發文稱,“再見了,陪伴我們12年的藍朋友”,并在美團APP發放1000萬份“送給藍朋友的花”兌換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