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開工第一天,雷克薩斯官宣了一則重磅消息——豐田將在上海市金山區成立LEXUS雷克薩斯純電動汽車及電池研發·生產公司,與中國共同奔赴“通過新質生產力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愿景目標。至此,雷克薩斯傳聞已久的“國產”一事終于靴子落地。
目前綜合多方信源,幾個基本的關鍵信息已經得以披露:第一,國產方式是豐田獨資,與特斯拉一樣,是“唯二”在中國獨資建廠的外資車企。
第二,新工廠投資約50億,初期年產能預計10萬輛,將于2027年正式投產。

第三,新工廠明確說明只生產雷克薩斯純電動車型,首款投產車型或將是LF-ZL(此前也曾有猜測稱是ES或RZ),新工廠生產的純電產品將主要面向中國市場,但不排除未來返銷海外市場。
關于雷克薩斯更多的“國產”細節,暫時還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其本身已經具有足夠大的討論空間。
雷克薩斯國產,是無奈之舉還是水到渠成?
“狼來了”的故事講了10年,中國用戶也聽了10年。
眼看著雷克薩斯從出道即巔峰獲稱“加價之王”,到回歸理性“平平淡淡才是真”。過長的時間線,讓這個品牌看上去已經錯過了國產的最佳機遇。相應的損失是,現在的它已經無法再像當初的奔馳、寶馬這些豪華品牌一樣,以更早的國產進程獲得那樣高額的市場占有率。
還有比較遺憾的一點在于,雷克薩斯很難再通過純進口身份獲得更多的溢價空間,并逐漸在市場競爭中還原了作為汽車產品的本來面貌——一款普通的進口豪華車,而并非需要高昂代價交換的“奢侈品”。

但是,中國市場的變化超出想象,新能源、智能化對汽車的影響日新月異。這也不得不令雷克薩斯這個全球化的豪華車制造商,重新權衡利弊。
面對中國市場的變化豐田與雷克薩斯并非沒有感知,只是實際的調整與適應,對本部而言牽一發而動全身。在真正將雷克薩斯“國產化”和“電動化”提上日程之前,需要一定的過渡時間去進行上層部署。
盡管期間可能會以市場份額和口碑的丟失作為交換條件,但如果要為雷克薩斯國產創造一個可發展的未來,這些損失是必要的。

客觀的說,雷克薩斯國產一事的敲定,與其說是晚,不如說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在官方的發文中,明確提到了“將由上海輻射至長三角地區及更廣范圍,開展物流網絡、產業鏈上下游相關企業合作、氫能、智能自動駕駛、電池回收再利用等舉措打造該項目”。
說明在上海建廠是豐田深思熟慮后的決策,這里有特斯拉獨資建廠的先例,新能源上下游產業鏈已十分成熟,相關技術人員資源豐富,加上上海貿易港的地理優勢,對雷克薩斯國產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扮豬吃老虎,雷克薩斯如何做到價值回歸?
雷克薩斯確認國產前,豐田章男曾特地來過中國,首站目的地就是上海,明面上是開展GR嘉年華的活動,但據知情人士稱,豐田章男的實際目的就是與上海市相關部門洽談雷克薩斯獨資建廠一事,包括稅收、土地、貸款等具體事宜。
或許當時雷克薩斯國產已經來到板上釘釘的關鍵一步,但外界了解的信息卻依舊十分有限,所以讓這一消息在流量市場中被稀釋殆盡。如今國產已成定局,對比當時來看,恰恰驗證了什么是草灰蛇線伏行千里。

有接近豐田的內部人士曾透露,豐田總部對中國市場的變化十分關心,但很多考察行動都是以小規模的形式“秘密進行”,即使是直接負責中國業務的團隊也不清楚總部的“行蹤”。
在豐田中國團隊的眼中,豐田是“行勝于言”的企業,不是不做,而是不說,也不參與和“流量”掛鉤的營銷事件。
然而,在過去的一年中,豐田再次以1080萬輛的成績蟬聯全球銷量最高的汽車制造商。雷克薩斯則成為去年銷量最高的進口車,與去年同期表現一致,在下滑的其他進口豪華品牌中取得了相對優勢。盡管現在的雷克薩斯不比高光時刻,但至少穩住了基盤。
對于這個終于肯對中國市場“松口”的品牌,業內對其“國產化”和“電動化”之后的發展更加充滿想象。
有幾個說法討論度最高。第一,雷克薩斯失去進口身份加持,會否對品牌價值造成不利影響?前面提到,進口身份已經很難再為雷克薩斯帶來溢價了,因為中國競爭者在技術和影響力上的趕超,要求雷克薩斯是時候來到與國產車平等相待的競技場上同臺練兵。只拼本事,不拼出身。
第二,雷克薩斯現在只有三款新能源車型,包括RZ純電版、RX插混版和NX插混版。這其中純電動車型只有一款。對比同級自主產品配置落后,實力不足,如何趕超?
事實上,雷克薩斯國產后勢必將與本土供應鏈建立密切關聯,包括三電技術、智駕與智能座艙會與新車型快速接軌,不算難事。

第三,雷克薩斯國產純電車型2027年才正式投產,是否為時過晚?的確,中國新能源市場廝殺慘烈,但實事求是的說,還遠遠沒到終局。
有接近豐田汽車人士向車壹條透露,企業內部的人都知道,豐田章男對于汽車電動化的發展存在著自己的一套認知。
簡單來說,他認為電動化車型發展到后期將產生價值回歸,也就是說在卷智能、卷配置、卷顏值直到“卷無可卷”之后,消費者就會重新重視或者說“越發重視”車輛的硬件技術、品質、做工,安全性等基本功,屆時豐田汽車一以貫之的精神就會被消費者青睞。
從技術時間線上看也是如此。據了解,包括大眾、現代在內的很多外資企業都將新產品、新技術的釋放期集中安排在了2026年、甚至是2027年。巧合的是,按照計劃,豐田汽車的殺手锏“自研固態電池”,也將在這一年量產裝車。
因此不難看出,雷克薩斯投產的節點,將是外資“厚積薄發”的一年,也是中國市場競爭真正的高潮期。雷克薩斯的進度不算太慢,只是面對的挑戰可能比想象中大的多。

赴一場與中國市場的“十年之約”,雷克薩斯雖遲但到。以更宏觀的視角審視,雷克薩斯獨資國產一事,其實意味著技術自主與本土化的融合有了更加開放的政策和資源支撐,釋放了競爭模式改寫,產業發展升級的積極信號。
變化往往帶來機遇,當決定與中國相互奔赴之后,雷克薩斯不是沒有可能重塑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