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汽車市場的風向標,這一屆廣州國際車展清晰地展現了行業正處于一個深刻的轉型期:新能源汽車已穩居市場主流,但競爭核心正從電動化的普及,轉向智能化技術的落地應用,以及多元化技術路線的探索。

這次展覽,新能源車型占比高達58%,與中國市場滲透率突破50%的現狀相互印證,標志著電動化已經從趨勢變為現實。
然而,在電動化成為基礎門檻的今天,技術路線的多元化反而成為新的看點。純電車型依然保持強勁增長,但增程式和插電混動技術作為滿足多元需求的“關鍵過渡方案”,正被更多車企采納。譬如小鵬推出增程版X9,搭載超級AI增程技術,都預示著市場正從單純的技術路線之爭,轉向對用戶真實使用場景的深度回應。


與此同時,智能化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華為乾崑、Momenta等技術供應商的成熟,使得高階智能駕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曾經專屬高端車型的城市NOA功能,如今已下探至15萬元甚至12萬元區間。智能座艙的競爭重點,則從硬件堆料轉向全場景生態體驗,華為鴻蒙等系統致力于構建“人-車-家”無縫連接的智能生活。

這場變革也引發了汽車產業價值鏈的深度重構。華為、寧德時代、Momenta等核心供應鏈企業從“幕后”走向“臺前”,從“供應商”轉變為“共創者”,通過技術賦能重新定義產品競爭力。面對中國品牌的領先優勢,合資品牌紛紛通過引入中國供應鏈來補齊短板——奧迪選擇華為乾崑智駕,寶馬、奔馳攜手Momenta,東風日產天籟搭載鴻蒙座艙,這些合作都超越了傳統的供應商關系,開創了產業協同的新模式。

在市場層面,理性務實成為主旋律。車企高管“網紅”效應逐漸降溫,營銷更側重品牌價值與用戶情感連接;產品策略則更加聚焦細分市場,大型家用SUV/MPV成為熱門賽道,個性化的“方盒子”越野車如坦克400、比亞迪鈦7則在尋求新的增長點。

對于消費者而言,這些趨勢意味著全新的購車邏輯。
在動力形式選擇上,純電還是增程/插混已非先進與否的問題,而是需求的選擇——充電便利、多為城市通勤,純電體驗更佳;常有長途出行或生活在北方,高質量的增程/插混車型更為務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