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時代,手機、電腦等新媒體設備已成為孩子成長中無法回避的“伙伴”——它們既是學習工具、娛樂載體,但同時,也極可能因為孩子沉迷其中而觸發親子矛盾。有多少家庭存在因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引發的煩惱?日前,《知心姐姐》雜志旗下“知心調查”聯合“七彩假期”志愿服務項目,面向小學至初中階段的少年兒童及家長,共同發起的“當代中國孩子成長煩惱調查”,用真實數據揭開了這一問題的答案。
調查顯示,當家長被問及“孩子常因為什么而煩惱”時,超四成(40.2%)選擇了手機、游戲、上網。而當孩子自身被問及這一問題時,手機、游戲、上網的獲選率為35.9%,是孩子們主要的煩惱來源之一。
具體來看,42.3%的受訪孩子坦言,容易被網上的內容所吸引,無法專注、難以控制使用時間,不知不覺就用了很久;32.2%的受訪孩子吐槽爸爸媽媽管理過嚴,無法合理使用新媒體學習或娛樂,經常因為使用手機、電腦等和他們發生沖突;22.4%的受訪孩子提到爸爸媽媽不給自己買手機/游戲機,但其他同學都有,很想要;21.4%的受訪孩子感覺自己沉迷游戲、短視頻,影響了學習和休息;19.6%的受訪孩子直言在網上容易接觸到一些不良信息,擔心在網上遇到壞人,不知道該怎么保護自己;16.6%的受訪孩子指出信息太多太雜,有時還會收到各種廣告推薦,不知道哪些是真實可靠的。
河北80后周潔(化名)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兒子讀初中,女兒讀小學,都近視了。“我家兩個孩子都愛玩手機,打游戲、刷短視頻,兄妹倆還常因為搶手機爭吵。”最近,周潔發現老大對學習提不起興趣,一到家就是打游戲,“每次跟他說得控制玩手機的事,他情緒就不好了。”對此,周潔有些憂慮。
調查中,23.9%的受訪家長表示,大人不支持孩子愛好,如上網、玩游戲、玩手機、追星、追劇等,是親子關系中的一個障礙,同樣,17.5%的受訪孩子指出爸媽總是不讓其使用手機或者電子設備,是與父母相處時的一個煩惱。
“我爸特別反對我玩手機這件事。我放假在家他連手機都不讓我摸一下,說寧愿摔了也不給。可關鍵是他自己都在一直玩手機,眼睛看紅了也還是不管不顧,而我只想看一會兒,都不被允許。”四川瀘州的一名初中生向“知心姐姐”團隊訴說自己的不解,“我現在都不怎么想和爸爸說話了。”
在“知心姐姐”團隊對孩子進行的訪談中,許多孩子都提到了父母反對、禁止其使用手機這一煩心事,并表示這加劇了他們與家長之間的互不理解。
四川瀘州12歲的學生白欒(化名)說,自己學習壓力大,想通過手機游戲娛樂釋放一下,但大人總是“非常反對”,“明明沒有那么嚴重,我只是想在放學回來后玩一會兒,不會沉迷”。
因電子產品使用不當引發的親子沖突,最終也折射到了孩子的學業上。分析孩子成績不夠理想的原因,40.5%的受訪家長直指沉迷網絡、游戲、手機,靜不下心來學習,37.3%的受訪學生也對此表示認同。
調查發現,孩子在使用電子產品中,存在行為和思想意識的沖突。
當遇到煩惱時,18.9%的受訪孩子會選擇上網刷視頻、看劇或者玩網絡游戲,通過網絡活動去反向“疏解”煩惱。同時,在回答了“自己能支配時間時,最希望做什么”的1573名孩子中,35.0%的受訪孩子坦言想上網、玩游戲、玩手機。
而在思想意識層面,面對網絡、游戲、手機,很多孩子希望能夠有一個理想的邊界,盡量降低負面影響。調查中,在回答了想怎么使用網絡、游戲、手機的1593名孩子中,66.0%的受訪孩子希望能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玩,14.6%的受訪孩子希望在這方面能得到家長的引導,9.0%的受訪孩子希望能得到老師引導。
孩子在電子產品使用中對合理邊界的渴求,對平等引導的期待,也恰好與家長們逐漸形成的教育共識相呼應。暑假期間,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曾面向中小學生受訪家長進行了一項有關電子產品使用的專題調查。調查發現,在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問題上,91.3%的受訪家長認同“堵”不如“疏”。在家長如何引導孩子的問題上,58.9%的受訪家長認為要與孩子心平氣和地溝通,避免強制粗暴;49.5%的受訪家長認為要與孩子共同商定手機使用規則,嚴格執行;44.3%的受訪家長會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減少非必要手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