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教育部公布了2026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為343萬。與2025年的388萬相比,2026年的報名人數減少了45萬。
記者稍加梳理發現,2023年我國考研報名人數達到474萬人高點,2024年降至438萬,2025年進一步降至388萬,十年來首次跌破400萬大關,2026年再次減少。
數據的持續下降是否意味著堪稱狂熱的“考研熱”已經成為過去時?這是學歷貶值的信號嗎?如何理性看待考研“降溫”?多位專家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和解答。
“盲從”退潮:泡沫擠出迎來質量發展的挑戰
“回顧本世紀研究生招生歷史,報名人數連續三年顯著下跌是第一次出現。”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說。
那么,這種變化是否意味著研究生學歷“貶值”了?面對考研報名人數的持續下降,人們不禁產生類似的疑問。專家普遍認為,應辯證理性地看待研究生報名人數的下降。
“考研報名人數下降符合歷史客觀規律。”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王樹濤說,回顧我國歷年考研報名人數,曾數次出現回調。當前考研人數的下行趨勢,可視為在經歷了高速增長的階段后,由供需關系自發調節而引發的正常回調期。
再有,考研報名人數下降折射出本科畢業生從“盲目跟從”到“回歸理性”的思想變化。
“曾幾何時,考研被許多本科生視為畢業后的‘默認選項’,”王樹濤說,這源于學生對就業的逃避、對未來發展路徑的迷茫、對提升學歷身份的盲目向往以及對身邊準備考研同學的盲目跟從。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教授彭湃及其團隊的調研也印證了“同輩壓力”的存在。彭湃及其團隊從2021年開始開展了中國碩士研究生學習和發展調查等一系列研究。彭湃指出,過去考研人數較快增長,一些學生是受身邊同學考研氛圍的影響,是被“裹挾”著報的名。
陳志文認為,最近3年報名人數連續下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類盲從的“水分”被擠出來了,一些沒有想清楚的,或者盲從的人放棄了考研。
從“盲從”到“理性”意味著大學生們獨立思考意識的增強。“這種理性回歸體現在,畢業生們不再單純地將考研等同于上進,而是將其視為實現個人未來職業規劃的路徑之一,并與直接就業、考公務員和自主創業等其他路徑進行審慎比較。”王樹濤說。
另外,專業碩士學費的提高、兩三年時間就業市場的變化等也都是大學生們進行理性權衡的因素。
不過,考研的“降溫”帶來的變化,并不單純是數量上的減少,而是給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近三年的回調并非簡單的數量波動,而是研究生教育由規模增長轉向結構優化、質量提升的重要拐點。”華中師范大學測量與評價研究中心教授胡向東說,如何提質增效、促進人才培養供需協調發展,正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要優化招生結構布局,嚴把培養質量,實現供需的動態平衡。同時,要科學統籌招生總量,強化對結構性需求的動態監測與前瞻性調控,推動研究生教育與國家發展戰略精準對接,進一步由“數量擴張”向“結構優化”轉變,通過確保培養質量提升學歷含金量,增強碩士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社會信任度,實現“讀研有價值”與“學以致用”的良性循環。
陳志文也認同這一觀點,他說,研究生培養和本科生不同,研究生培養是探索未知,不是所有學生都適合。尤其是現在對研究生質量控制的把關日益嚴格,比如論文抽檢,學校與導師嚴把質量關,越來越多的研究生出現了延期畢業現象。“從這個角度講,這既是理性的回歸,也是質量的回歸。”
就業市場:從“學歷濾鏡”走向“能力本位”
考研報名人數連續下降釋放出了另一個信號: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價值觀念也在發生變化。
華中師范大學測量與評價研究中心于今年10月底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報考研究生的主要動因正由“學歷提升”轉向“職業發展”,實踐經驗與綜合能力在就業競爭中的作用進一步凸顯。調研數據(多項選擇)顯示,55.87%的本科生將“攻讀研究生”作為主要畢業選擇之一,51.4%傾向于直接就業,另有23.24%的學生計劃報考公務員或事業單位,6.7%的學生考慮出國深造。“這種多樣性選擇表明多數學生并未固化未來路徑,而是同時備選升學與就業兩種可能。”胡向東說,學生群體對于“高學歷是否具備就業優勢”的看法也正變得更加多元和理性。這反映出學生對讀研的收益認知日趨謹慎,雖然仍認可其價值,但“學歷崇拜”的心態都有所消退。
當學生不再“為了考研而考研”時,他們的“職業發展”道路變得更為寬廣起來,呈現出多樣化的成長路徑。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正逐漸擺脫無效的內卷,他們依據自身情況與興趣,有的投身基層崗位或生產一線,有的積極走上了創新創業的道路,有的則選擇自由職業……
與此同時,社會氛圍也在變化,用人單位的選才用才需求和標準也在悄然改變,對“學歷標簽”不再高度依賴,更加看重崗位匹配度與能力表現。華中師范大學測量與評價研究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約20%的受訪單位明確認為碩士學位仍有顯著優勢,而大多數用人單位(70.83%)認為研究生學歷雖有優勢,但同時也指出這種優勢在實際招聘中有所弱化。“這意味著在相當一部分招聘場景中,高學歷不再是決定性優勢。”胡向東說。
王樹濤也認同這一判斷,“盡管信息不對稱的勞動力市場中,學歷仍是重要的篩選條件,但人工智能等數字智能技術的發展將不斷改善用人單位的篩選工具與選聘模式,創新思維、適應能力、問題發現與問題解決等能力素養的重要性會進一步提升,成為衡量人才價值的新標尺。”王樹濤說,勞動力市場從“學歷推崇”逐步向“能力本位”的轉變。
考研降溫了。降的是虛火,升的是質量;減的是盲從,增的是理性。正如陳志文所言,這是“價值與理性的全面回歸”。這一變化為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窗口期,需進一步優化招生結構、降低讀研成本、強化就業銜接,讓理性選擇獲得更堅實的制度支撐。降溫后的考研市場,背后應該是一個正在走向成熟、健康的教育生態。當莘莘學子不必困于“獨木橋”,高校更能潛心于“育英才”,社會更善于“辨良駒”時,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新局面就會到來。